在沙田7月1日的新馬賽事中,「巴基之星」大漏閘,但末段如飛殺上,以風捲殘雲的姿態橫過對手贏馬,令人嘖嘖稱奇。「巴基之星」的勝利,很多人亦上綱上線,認為就算輸在起跑線,也可贏在終點線;適逢7月1日是香港回歸,有些人認為「巴基之星」應改名為「港獨」、「真普選」云云。
![]() |
「巴基之星」(圖片來源:蘋果日報) |
![]() |
翠河(圖片來源:香港賽馬會) |
馬匹應否參與新馬賽,很多馬主和練馬師都持不同意見。有人認為馬匹2、3歲時尚未完全成長,不應過分催谷而引致反效果(馬匹厭戰、健康出問題等等)。一般而言,澳洲馬匹比較早熟,因此練馬師樂於將澳洲馬匹盡早開上戰線。澳洲有一項名為金拖鞋大賽(Golden Slipper Stakes)專為2歲馬而設呢,總獎金達澳幣350萬元,途程1200米。
香港的新馬賽又怎樣呢?90年代後期,新馬賽事途程由1000米至1600米不等,甚至有快活谷新馬賽事。當年的新馬1600米賽事差不多是神級練馬師愛倫的天下,旗下馬匹如「頻頻的」、「馬奪標」在1600米報捷,反映愛倫對訓練年輕馬匹氣量的功力和心得。
前幾年,新馬賽事途程則改為1000米至1400米(但仍以1000米及1200米為主)。今年甚至取消1400米的新馬賽事了。香港馬匹大部分都是澳紐馬,而牠們較早熟,速度較好。相反,北半球馬較遲熟,較具氣量和耐力。馬會的安排,估計是迎合澳洲馬匹的需要。的而且確,從往年的數據來看,澳紐馬匹在新馬賽表現較佳。今年則例外,除了「兄弟熊」外,其他新馬賽事都由北半球馬匹勝出。
要注意,新馬賽成績和日後成就未必成正比。新馬賽要比拼的不是質素,而是成熟程度。因此,當一匹馬在新馬賽輸給另一匹馬(甚至乎遙遙包尾),日後成就不一定比後者差。很可能一匹長途馬2、3歲時因賽程關係被逼參與短途賽事,待插班後跑長途才發光發亮。此類例子比比皆是。
例子說明一切:
2014年7月1日新馬1200米:「索咖啡」第一、「搶鏡」第二、「飛來猛」第三。「索咖啡」在該季後苦戰兩季到近期才在3班重開勝門;「搶鏡」苦戰兩季落到5班仍沒有頭馬,最近退役;「飛來猛」該場後扶搖直上,目前已是一班中堅份子了。
2013年6月13日新馬1200米:「金鹿」第一、「控制者」第二、「風雷」第三、「你知我心」和「追風駿足」分別第六和第七。「你知我心」和「追風駿足」是二班中堅份子,「風雷」則只是普通四班馬。
新馬賽的水準往往難以判斷,要時間來印證:特別是季尾的新馬賽事,原因有二:(1)很多馬去到季尾都跑疲,年輕馬雖然體力相對旺盛,但狀態穩定性不及4、5歲馬;(2)很多練馬師可能只抱嘗試心態,看看馬匹發揮如何,為下季插班作部署,而沒有攻堅之心。很多在季尾新馬賽事跑得好的馬匹插班後表現不符預期。上述「索咖啡」是其一,上季的「人民武士」是另一匹:上季1.2倍贏全季最後一場新馬賽,當大家對牠今季表現充滿期待之際,牠只能在三班再添一場勝仗而已。該場其餘4匹參戰馬,亦只是普通三至五班馬而已。
和「巴基之星」有相似背景的還有「牛精叻仔」。此馬亦是德國馬,由告東尼訓練。2013/14馬季新馬賽贏兩場,都是無敵姿態,贏馬距離達4馬位。此馬該季在3班再添一捷,當大家視牠為翌季打比希望,此馬不進反退,到今季才在兩場三班快活谷賽事重開勝門。暫時看來只是一匹三班馬。
我傾向認為太早過分催谷馬匹(特別是北半球馬)可能影響日後成就。
因此,我對「巴基之星」的前景只持審慎樂觀態度,暫時談不上"conviction bet"。希望牠能改善出閘問題,畢竟香港賽事形勢非常緊湊。
說牠是「翠河」二世,未免太武斷吧。
同意筆者說的審慎樂觀態度。但“巴基之星”的那場大逆轉,確實成為全港一時佳話。更吸引了很多平常沒有看跑馬的朋友關住這場賽事和這隻新星。
回覆刪除